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技術的底線標準在不斷調高,目前,美國選準28納米的成熟制程,作為抑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新位置。
美國商務部收緊審批大權,嚴禁美國公司直接向中國出口與此制程相關的設備,與此同時,在沒有獲得美國許可的情況下,任何使用與該制程技術相關的公司禁止從第三方轉移相關設備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臺灣晶圓制造商臺積電及聯華電子,在中國大陸擴大28納米制程產能的設備,沒有獲得美國的供應許可,此外,中國臺灣的晶圓制造商若想把在臺的美國設備轉移至大陸工廠,也需要獲得美方的許可,雖然美國方面沒有明令禁止,但申請的結果卻是如此。
28納米制程技術被視為半導體先進制程與成熟制程的分界線,該制程的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家電、通信等領域。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自動駕駛領域,多數中國的AI參與者,采用的都是該制程的芯片。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中,多數品牌的智能座艙及自動駕駛等的芯片,也將升級到28納米的制程,換而言之,28納米制程技術也是中國汽車智能化的分水嶺,
在半導體制造領域,中國半導體廠家最前端成熟的水平即在28納米,以中芯國際和上海華宏為先鋒。受美國技術水平的制約,中國28納米半導體的自給率不足20%,因此在達成自力更生的理想之前,臺積電與聯華電子等在中國大陸的晶圓工廠,繼續為中國半導體的核心技術支撐。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壓制,為禁售實體名單上的企業。受地緣政治博弈的影響,臺積電與聯華電子等在對于在中國大陸的擴產十分謹慎,為生產28納米制程的技術,在美方的安全紅線之內。如此看來28納米成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容忍值的最上線,實際操作層面上美國絲毫沒有放松對中國半導體的管制。
于此之前,美國曾有議員提出,把獲得美國許可后才能在國外使用美國技術制造半導體出售給華為的規定,擴大至設計14納米及以下制程的所有中國芯片公司,這意味著所有中國境內的芯片設計和制造企業購買了,使用含一定比例美國技術的軟件或是芯片設備等都會被出口許可證管制,特別是EDA軟件,美國在全球市場上具有決定性的力量,這項提議迫使中國半導體行業只能選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